|
一九六九年元月,中共原鄧縣縣委、政府,積極響應原南陽地委、行署的口號,組織起了五百名縣鄉(xiāng)干部、四萬名民工,車水馬龍,浩浩蕩蕩地開赴陶岔引丹渠首工地,短短二十天時間內(nèi),搭建工棚5千余間,建起了商店、醫(yī)院等各項服務設施。從此,掀開了鄧州鄧州市水利工程建設史上最為壯觀的一頁。
引丹灌區(qū)渠首工程,包括引渠、總干渠、閘門、泵站等設施。渠口寬100-500米,渠深20-47米,五孔渠首閘門高6.7米,寬70米,設計流量可達1200m3/秒,引渠長4.4公里,總干渠長7.95公里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當時每開挖一米長的渠道,需拉萬車(架子車)土,行萬里路。其艱難程度,可想而知。
從一九六九年元月開工,到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期工程結(jié)束的六年中,鄧州市共出動民工上百萬人次,各類機械上萬臺次,完成土石方、混凝土方2500萬立方米,有人計算,如果堆成高一米、寬一米的長堤,可繞地球一周半。施工過程中,共有144人死亡,2880人致傷致殘,總投資1.2億元。
引丹渠首工程后期,鄧州市又按照中央關(guān)于“遠遷不如近遷,近遷不如后靠自安”的方針,顧全大局,將九重、厚坡兩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的34萬畝耕地無償劃撥給淅川縣,用于移民安置。同時,又接受淅川移民3.2萬人,全部安置在鄧州市境內(nèi)引丹灌區(qū)的11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[/td] |
|